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 萬象/ 攝
半月談記者 鄔慧穎
江西省東南部的邊陲,重巒疊嶂,蒼翠連綿。在這里,曾有一個當年僅24萬人口的偏遠縣城,穿越戰(zhàn)爭的血與火,孕育出一個國家的雛形,開展了一場治國安民的偉大預演。
它的名字,喚作瑞金。有一段話精辟概括了瑞金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的重要地位:“上海建黨,開天辟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國,改天換地?!?/span>
“共和國搖籃”寫傳奇
冬日里的贛南大地,依舊暖意濃濃。從江西南昌驅(qū)車來到瑞金,溫暖濕潤的氣候、贛南客家人的熱情,令人瞬間卸下了滿身疲憊。
歷史上,位于武夷山脈的瑞金,由于交通閉塞,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滯后。隨著中原人口大舉南遷,瑞金成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shù)乇就廖幕嗷ト诤?,最終孕育出獨特的客家文化。
1929年,瑞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當年2月初,已是瀕臨絕境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抵達瑞金境內(nèi)。面對窮追不舍的敵軍,毛澤東和朱德巧借大柏地陡峻的地形,設伏殲敵,紅軍大獲全勝,徹底扭轉(zhuǎn)了從井岡山下山以來的被動局面。之后,大柏地戰(zhàn)斗被陳毅譽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zhàn)爭”。
4年后,毛澤東再次途經(jīng)大柏地時,不禁有感而發(fā),寫下了一首《菩薩蠻·大柏地》,以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吟出“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的千古佳句。
在前村的一幢有百余年歷史的民房墻壁上,至今仍有清晰可見的累累彈洞,似乎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一場光榮的反擊戰(zhàn),成為紅軍帶給贛南人民的新年賀禮。
而紅軍帶給贛南的賀禮,不止于此。在瑞金郊外的一處舊址內(nèi),答案盡可顯現(xiàn)。漫步于葉坪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芳草如茵,林中鳥叫偶爾會劃破這里的寂靜。在土黃色的房屋墻面上,斑駁的標語雖已褪色,沉淀下來的卻是那段紅色過往。
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xiāng)華屋自然村(無人機照片) 胡晨歡/ 攝
1931年11月7日,瑞金葉坪村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在葉坪村謝家祠堂內(nèi),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勞苦大眾和紅軍代表齊聚一堂,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瑞金”“葉坪村”“謝家祠堂”,這些詞皆因這一天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當晚,數(shù)萬群眾提燈演戲,施放焰火,歡慶全國性紅色政權的建立。
500余平方米的謝家祠堂,“裝”下當時整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腦機關。謝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一個個小房間,作為外交、軍事、土地、內(nèi)務、財政、教育、司法、勞動、工農(nóng)檢察9個部和國家政治保衛(wèi)局的“九部一局”辦公室。
此后,又增設了國民經(jīng)濟部和糧食部,形成了適應革命戰(zhàn)爭和政權建設需要、精簡高效的政府架構(gòu)。毛澤東曾說:“這是一個國家的雛形,麻雀雖小,肝膽齊全。”
千秋驛路舞忠魂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幾代人耳熟能詳。過去,瑞金沙洲壩曾流傳一首民謠:“有女莫嫁沙洲壩,天旱無水洗頭帕。”當年毛澤東為解決群眾飲水問題,帶領大家挖的那口水井至今清澈如初。
2020 年10 月1 日,江西省瑞金市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史博物館前舉行升國旗儀式 劉彬/ 攝
清冽的紅井,映照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p>
在舊址群的陳列室內(nèi),一段段話、一幅幅圖都生動描繪了蘇維埃政府為人民謀幸福的點滴:為幫助群眾發(fā)展生產(chǎn),開展春耕競賽,組建糧食合作社、耕田隊;3根木頭架起的橋太不安全,干部扛來木頭,加寬至7根;群眾生了疥瘡,干部采來草藥幫他們治療……
群眾深刻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能帶領他們走向光明,能解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瑞金子弟,無論如何也要加入革命隊伍!
1934年5月10日,《紅色中華》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下肖區(qū)七堡鄉(xiāng)第三村有一家農(nóng)民,他們共有弟兄8人……全體報名加入紅軍,日前他們已集中到補充師去了。”因世代受地主剝削,沙洲壩下肖區(qū)七堡鄉(xiāng)的楊榮顯一家人一度窮困潦倒,共產(chǎn)黨抵達瑞金后,分了田、分了地,楊榮顯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滿懷著感恩與愛國之情,楊榮顯將8個兒子全部送去參加紅軍??墒?,孩子們再也沒有回來。
為了革命勝利,贛南作出了巨大犧牲。瑞金、于都、興國等蘇區(qū)縣幾乎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當年只有24萬人口的瑞金,卻有11.3萬人參戰(zhàn)支前,5萬余人為革命捐軀。
“踏著先烈血跡前進”,肅立在紅軍烈士紀念塔前,信仰的力量噴薄而生。這座紀念塔,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央蘇區(qū)軍民建造的第一座紅軍烈士紀念建筑。紀念塔由五角星的塔座和炮彈形的塔身組成,其落成之日距今已有80余年。
今天的“紅軍烈士紀念塔”7個大字,“烈”字是當年原物。當年,中央蘇區(qū)軍民熱烈響應號召,迅速掀起為紀念塔募捐的熱潮。瑞金的工農(nóng)群眾首先行動起來,他們除了捐款建塔外,還義務參加建塔勞動,并把家中的磚石、木料拿去建塔。紅軍長征后,敵人毀塔,一位大娘冒死把殘存“烈”字的石塊藏在家中,重修時捐出。據(jù)傳,大娘的小兒子參加紅軍犧牲,老人見到烈字就像見到了孩子。
在經(jīng)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瑞金用行動做到了“最后一碗米,送去當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娃,送他上戰(zhàn)場?!?/p>
汲取力量向新生
云石山,位于瑞金城西約20公里處,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不過50米,方圓不足千米,四面懸崖峭壁。山中奇石嶙峋、色如云霧,云石山之名即來源于此。
雖無壯闊之景色,卻孕育了中國革命勝利的種子。作為紅一方面軍主力和中央機關長征的出發(fā)地,云石山被人們稱為“長征第一山”。
瑞金葉坪紅軍廣場 才楊/ 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新一代瑞金人正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在葉坪鄉(xiāng)華屋自然村后山的紅軍烈士紀念亭旁,17棵松屹立挺拔。80多年前,26歲的華欽材揮淚告別即將臨產(chǎn)的妻子,與村里16位華氏兄弟參加長征。出發(fā)前,他們來到嶺上栽下17棵松樹,并告知家人“見松如見人”。17位兄弟相互約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活下的要代替犧牲的孝親敬老。
青松依舊在,不見兒郎歸。17位華氏子弟都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他們親手植的松樹被后人命名為“信念樹”。
如今的華屋早已舊貌換新顏,新舊對比穿越時空。一邊是鱗次櫛比、白墻黛瓦的客家小樓,一邊是低矮破舊、留以紀念的危舊土坯房。“昔日破舊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銘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比鸾鹦济撠毊斕欤A屋村民華輝平在新家貼上了這副對聯(lián)。
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贛南蘇區(qū)振興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紅都瑞金,迎來振興發(fā)展的春天。
2020年,瑞金經(jīng)濟總量突破18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25億元。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5年翻了一番,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主動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qū)和海西經(jīng)濟區(qū)等國家戰(zhàn)略,實際利用外資9400萬美元,完成外貿(mào)出口34.97億元,分別增長7.18%、16.3%。
“滴滴生民汗,斑斑將士血。一方紅土地,情與火同烈?!比缃竦娜鸾鹨鸭橙∏靶械牧α?,繼續(xù)發(fā)揚先輩精神,以接續(xù)奮斗書寫著革命老區(qū)的破繭巨變。(刊于《半月談內(nèi)部版》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