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大學校門,該打開了

2023-09-20 09:07
來源:半月談網(wǎng)

圖片

半月談評論員 吳黎明 毛振華 尹思源

秋季開學季已至,關于大學校園能否全面開放的問題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大學已經(jīng)宣布將全面打開校門,但仍有一些大學依然順延疫情時期的校園管理政策,對師生的“小門”雖逐步放寬了,可對社會公眾的大門依然緊閉,頗令人遺憾。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高校出于師生健康安全考慮,采取校園進出全面限制的“權宜之計”,情有可原??蓵r至今日,各行各業(yè)已回歸疫情前的正常狀態(tài),影院、博物館、旅游景點等更是人潮涌動,作為一貫領風氣之先的大學,在開放的問題上卻固守封門的“權宜之計”不撒手,不免令人遺憾。

校門對社會公眾全面封閉的害處是顯而易見的。疫情結束以來,有往屆生(或家長)回母校開成績單或辦事時,在進校門問題上費盡周折;高校門難進也影響到學者之間的自由順暢往來。更重要的是,這種“一刀切”全面封門的做法將大學與社會隔絕,既削弱了高校服務社會、傳承文化、引領創(chuàng)新等基本職能,又有違公眾領略高校人文環(huán)境的普遍期待,與大學開放包容的基因背道而馳。

有觀點認為,實行封閉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校管理效率,降低學生發(fā)生危險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校園的安全保障,避免不法分子進入校園,擾亂日常教學秩序。這類觀點看似能自圓其說,實質(zhì)上卻是懶政思維在作祟。

疫情之前,高校普遍實行的是校園開放政策,那時,公眾可以自由出入大學,附近居民可以自由去大學校園散步、打球,大家對此習以為常,很少人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誠然,完全開放校園肯定對校園管理增加難度,但大學管理者應該有擔當,要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新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依靠門衛(wèi)把公眾擋于校門外。

開放包容是大學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校園作為公共資源,不僅是社會學習、交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因此,大學校園對公眾的開放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曾發(fā)文稱:“開放,是大學應有的一個基本辦學思路?!狈喍嗨咝5男S?,“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等關鍵詞頻頻出現(xiàn)。最近,廣東省教育廳官員公開表示:“大學當然應該開放,學校不能依賴封閉?!边@一表態(tài)受到公眾廣泛贊譽,反映了社會的主流呼聲。

大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封閉的“象牙塔”,開放是大學自帶的基因。回顧歷史,古今中外的大學校園都有開放的傳統(tǒng),開放非但沒有給學校帶來更多風險、麻煩,反而使其成為城市一張靚麗的名片。歷史和現(xiàn)實也一再證明,開放是多贏,是大學生生不息的魅力與源泉所在。

讓大學之大融入社會之大,乃是全社會之福。一個城市,大學群集的地方,往往是區(qū)域文化素質(zhì)高、社會秩序好的地方,大學對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有推動作用,也是公認的。一座擁有大學的城市往往洋溢著青春的朝氣,而大學因為城市才有更廣闊的用武之地。在一些城市,大學已經(jīng)成為當?shù)氐慕ㄖ拔幕貥?。人們因為仰慕大學、名師,不遠千里來此一睹風采,接受文化洗禮。歷史上,在北大的“旁聽生”群體中,曾走出了瞿秋白、沈從文、丁玲這樣的文化名家。近些年,不時有校園保安奮發(fā)圖強考入名校的案例。每當這類新聞出現(xiàn),總會激發(fā)更多人自強不息,為美好的愿景奮勇前行。

圖片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園內(nèi),學生參與航天嘉年華活動 謝劍飛 攝

最近,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發(fā)布消息,決定全面開放校園,參觀來訪不需要預約、不限名額,不向任何機構和個人收取參觀費用。這給其他大學開了個好頭,樹立了榜樣。

新學年,新氣象。期待更多大學敞開校園、敞開懷抱,重新激活開放包容的基因。開放包容不能光寫在校訓里,更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中。

責任編輯:孔德明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