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新華社記者永遠在路上,在履行新聞報道職責中,有著獨特的思考、感悟,以優(yōu)美、雋永的文字寫下這些思考、感悟,同樣是講好中國故事。即日起,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開設“新華走筆”專欄,刊發(fā)新華社記者的行思錄,與讀者分享。
來源:10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韓松
我有3次到訪靈渠。第一次是1999年,在走長征路時,來到廣西興安,遇到講解湘江戰(zhàn)役的老學者陳興華,他建議一定要看看靈渠。當時靈渠并不在預定日程之中。陳興華其實是一位靈渠專家,對這項古代工程滿懷感情。他帶我們來到一個公園式庭院,大門口鑄有兩座金戈鐵馬的秦軍兵士像,這與我熟悉的同樣是秦國水利工程的都江堰不同。映入眼簾的靈渠是一灣平靜“溪水”,寬六七米,深四五米,碧綠悠緩,甚至感覺不到它在流,不像都江堰岷江奔騰直下那樣聲勢浩大。有當?shù)匕傩赵谒镤揭?,并有孩子游泳。兩側綠樹,最古老的有700年。今年我又兩次偶然造訪,且又遇陳興華,不同的是,還參觀了新建成的靈渠博物院。
人們在靈渠周圍戲水玩耍。韓松攝
靈渠博物院高峻宏大,在縣級文博館中不多見,它清晰地讓人了解這條人工水渠如何將北去的湘江與南去的漓江勾連。這兩條江我都熟悉,但來了這兒才知道,靈渠的興建是因為戰(zhàn)爭。秦始皇并六國之后,即把目光投向嶺南,公元前221年,他命屠睢率兵50萬南征百越,然而進至湘桂邊境山嶺,即遭強烈抵抗,3年兵不能進,尤其軍餉轉運極為艱苦。為解決難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修建一條人工運河,使秦軍糧餉能由長江至湘江再到漓江,從而抵達與百越作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靈渠工程歷時5年,公元前214年鑿成,大批糧草經水路運來,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如今廣東廣西海南等廣大地域納入秦帝國,這也奠定了中華版圖的基礎。
今天在靈渠,仍能看到當年秦人修筑的攔河大壩,將湘江水三七分,七分走原路流入湘江故道,三分流入人工開辟的運河靈渠,水流湯湯,千年不絕。今年9月我來時,還有幸乘船登上“鏵嘴”,即分水的那座大壩,而不是前兩次僅遠觀它。
這里荒草萋萋,頑石密密。壩上有一亭閣,為近人所筑,有對聯(lián):逆水而來順水去,卸帆仍是掛帆時。引人遐想無窮。站在鏵嘴最端頭,眼見兩岸青山逶迤,清澈的“海洋水”(湘江上游之名)撲面而來,在腳下裂開,分為湘江和靈渠,仿佛歷史也在這里分岔,而這完全是人類意志所為,不再是宇宙天然演化。眼前不禁浮現(xiàn)2000多年前檣桅如林的秦軍船舶,在這絲綢般柔滑透明的水面上,接天連地而來,仿佛就在昨日。
我們的今天便是由這樣神奇的歷史決定的。如果秦因為沒修靈渠而導致未能統(tǒng)一嶺南,接下來的漢會是怎樣?之后的中國又是怎樣?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會有多少變化?湯因比又將如何書寫他的世界歷史?
靈渠讓人看到,在那個時代,水利工程有多么復雜,而古人技術又是何等精湛,如靈渠的多級船閘,其原理和景象,竟與如今葛洲壩、三峽大壩船閘如出一轍。在靈渠近漓江處,發(fā)現(xiàn)了秦人城池。在興安縣,有的姓氏據(jù)推測便是秦人后代。可以想象一下,這些北方來的軍人和民工,如何在嶺南“瘴地”扎根,逐漸習慣乃至喜歡上這方水土,與當?shù)孛褡逋ɑ樯?,繁衍至今?/p>
靈渠由戰(zhàn)爭而起,但在漫長歷史中,卻起著和平建設作用,它的存在使得南北方物資、文化、政治和民俗能夠溝通,它甚至還成了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當?shù)厝苏f,其通航功能延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還駛過繳公糧的船隊。而它的灌溉和排洪的功能保持至今。2018年靈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如今它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與靈渠相關的還有兩件事。
一是距靈渠僅20公里的界首,即為1934年紅軍長征時中央、軍委縱隊及紅軍主力渡湘江處。湘江戰(zhàn)役是決定紅軍命運的大戰(zhàn),它使紅軍從“左”傾教條主義中覺醒,并為之后的遵義會議做了準備,因此有人說,興安這個縣,發(fā)生了兩次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件。
再就是距靈渠500公里,另一條運河即平陸運河正在興建。平陸運河始于南寧橫州市,經欽州靈山縣,沿欽江入北部灣。如果說37公里長的靈渠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文化的交流,那么135公里長的平陸運河則象征著新時代的繁榮和開放,它連接中國和東盟國家,推動世界上更大區(qū)域更多文明的合作與發(fā)展。
訪問靈渠,我唯一不解的是,以當年百越民族的強悍,竟能阻擊在中原所向披靡的秦軍,甚至在靈渠修好之后,秦大軍全面壓境,當?shù)厝诉€在抵抗中打死秦軍最高統(tǒng)帥屠睢,那么,他們?yōu)楹尾慌沙鰩字》株牐谇厝诵藿`渠的5年中,甚至在它修好后,實施破壞,切斷這條動脈?37公里河道,隨便選一處,不都可以破襲嗎?即便今日現(xiàn)代戰(zhàn)爭,無人機、人工智能、人造衛(wèi)星、超高速遠程導彈,已使運河不再是必須,然而后勤保障仍然是基礎和困難的。
沒有人能確切回答我的問題。有人說,秦軍勢力強大,并實際控制了這片地域,而百越力量畢竟弱小。有人說,這個問題之前無人提出,需要去問考古學家。也有人說,或許百越也進行了這樣的戰(zhàn)斗,但失敗了。人工智能的回答也大致如此,特別提到,為建靈渠,秦軍或許采取了“針對性策略”。歷史的耐人尋味之處,在于它常被迷霧籠罩。既然過往不能假設,那么科幻就有了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