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制作:張龍
新華社西寧12月1日電(記者汪偉、王浡、王梓涵)青海察爾汗鹽湖上,一條高速路飛架南北。如果不是隔離帶上刻著“萬丈鹽橋”四個大字的石碑提示,誰也想不到這是一條在天然鹽殼上修筑的橋。
70年前,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大軍接到一項任務,修通敦煌至格爾木的敦格公路,擴大青藏公路影響。然而,橫亙兩地間的察爾汗鹽湖成為難以逾越的天險。察爾汗鹽湖面積5856平方公里,寬闊的湖面上,由于長期蒸發(fā),靠近岸邊的湖水已濃縮成一層堅硬的鹽蓋。
車輛行駛在萬丈鹽橋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碩大的鹽蓋雖然可以載重,但大大小小的溶洞遍布其間,筑路大軍用鋼釬向下插,卻探不到底。困難沒有嚇退筑路大軍,他們選擇一段溶洞少的地帶,在沒有砂石的條件下,用厚鹽蓋填平溶洞,筑起了一條鹽橋。
整條橋,懸浮在鹽湖之上,長約33公里,按市制約達萬丈,故稱萬丈鹽橋。
“經(jīng)過改建,如今的鹽橋已經(jīng)與普通柏油路沒有區(qū)別。”青海省公路局格爾木公路段段長賈國平拿著石碑下方干裂翹起的一片鹽蓋說,路的最下方就是它。這條路從上到下依次是鋪筑的瀝青混凝土面層、水泥穩(wěn)定基層、砂礫層和天然鹽蓋。鹽蓋下方就是深達10至20米的結(jié)晶鹽和晶間鹵水,公路實際上就像一座橋浮在鹵水上,就此形成了“車在鹽上走,水在鹽下流”的奇觀。
據(jù)介紹,萬丈鹽橋2021年前由格爾木公路段負責養(yǎng)護,最讓養(yǎng)路工頭痛的是“鹽溶于水”的特性。下雨時,路面不僅濕滑,也會變得坑坑洼洼。經(jīng)過長期養(yǎng)護實踐,養(yǎng)路工們總結(jié)出了“平整鹽蓋、填塞溶洞、鋪筑鹽塊、晶鹽路基、澆灑鹵水”的作業(yè)程序,即雨后用鋼釬鐵鎬將路面上的小洞徹底鑿開,用鹽漬土填上、壓平,再在上面灑上鹵水,經(jīng)過往來車輛碾壓,路面又恢復平整。
如今,光潔的柏油路面雖然不用擔心雨水侵蝕,但下方的鹽蓋依然需要防水。因此,記者在這條公路看到,公路兩側(cè)邊坡上有一條條水泥澆筑的排水溝,將雨水匯聚于此排出公路路基兩側(cè)。
如同架設在世界屋脊的千里“天路”一樣,萬丈鹽橋又是一部傳奇。